写在前面:你可以不看第一部分的语言学习的基本道理,因为这部分讲得抽象,但你必须看第二部分的中国人教学的方向错误,因为你非常有可能正朝这个方向行走。
一、 语言学习的基本道理
从人的天性上讲,学习一门语言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每一个正常的孩子到 4~5 岁的时候都能顺畅地进行语言交流。到了 12 岁左右,孩子基本上可以理解这个民族的一切语言,如果说还有不懂的东西,顶多是与知识有关的词语。此后孩子今后语言的发展不再是狭义的语言的问题,而是越来越多的是语言的内容问题,包括对修辞、逻辑、文化、知识、经验和语言所表达的细腻意思等等。
但为什么中国人学习英语却如此艰难呢?学过多年的外语的人竟然遇到了英国人还不能进行一般性的交流,怪不得有人讲了如下的笑话:很多的人从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学英语,到了大学四年级,仍没有通过所谓的四级英语考试,中国人抗日战争才用了八年,这样长的时间都能把日本鬼子打回去两次了。
如果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知识或能力的话,那么这些内容应该是一个体系,而每种语言都是不同的,学习一个语言就是内化一个语言所要求的体系。一切体系都可以理解成以元素、规则为主框架而形成的网状结构,所谓的网状就是指元素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学习一门语言光学会了这些元素是远远不够的,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更为重要,而且关系的学习所需要的时间会更多,难度的系数会更高。中国的英语教学更注重机械地学习或孤立的元素,而不注重学习元素的关系。
英英与汉语之间的从符号角度(包括书写形式的和发音形式的符号)看,英汉之间的元素显然有一些是相同的,例如两种语言间的某些发音音素是相同的或是相近的,很多的音节是相同或相近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依此推理出这样的结论呢:英语与汉语间的符号差异度就等于两种语言学习的难度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语言能力作为一个体系,其中的每一个元素的变化,都会引发整个体系的变化,特别是当元素处于核心的位置时非常可能引发更大的变化。我们中国人常说 “ 一条鱼腥了一锅汤 ” 就是这个道理。关于这个关系我们可以简单地列出来面的公式:
F=G n
公式中的 F 为元素对总体的变化影响的程度, G 为元素的重要级别,而 n 为新元素可能参与的规则总数
这是一个系统理论下的公式(老刘自己编的公式),我们可以按这样理解它,某一个元素越是重要(即接近核心的程度、不可替代性等等)它的级别就会越高。我们可以把这个重要程度划分为 0~10 级,有的元素的重要级更接近 0 级,可能它对总体的影响程度就会很小,而有的元素可能就非常有意义。
“ 元素可能参与规则的总数 ” 就是这个元素可能与这个体系内的多少元素发生关系,都是什么程度的关系。当然关系越多,影响的作用就会越大。但是这种影响会以指数级的变化来影响的,每增加一个关系就会增加一个数量级。
拿英语中的一个发音来说,为了打字方便,我们就用 “th” 代表发浊音的那个音来作例子。很多老师认为,这个音是汉语中没有的音,所以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到了如何发好这个音上面,一旦发好这个音,就算大功告成。
如果把知识和能力当成一个系统的话,问题远没有解决。首先,这位老师把 “th 浊音 ” 看成是与其他音同等的重要,实际的情况是它在英语的具体使用中比例最高:它不仅使用率高,而且组成的音节也多,这两个因素就会使得它的难度级别和重要性上升了很多,你可以看到英语学得好的人或者是英国人,他们在说话时与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会下意识地把舌头放在较高一些的位置上。这与会打乒乓球的人一样,只要他来到球台前打球时,他 / 她就会下意识地把球拍放在比球台高度略高一些的高度,左右在放在身体的正中的位置。
按照这种说法,光把这个 “th 浊音 ” 发音发好是远远素够的,我们还要学会它是如何与其他音素构成音节,要学会与其他音发生关系后的细微变化,以及调整口腔的应对状态。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相信我们的任务构建知识或能力的话,我们必须是用立体的、动态的思路理解教学的内容,而不是静态的、机械的思路理解我们的教学,也就是说,只有把这些关系都学好以后,才能算做你学会了这个音。
好了,如果大家认同上述的基本思路,那么语言教学一定不只是 “ 机械的语言点的教学,因为这些点大都是平面的、孤立的,真正的语言能力一定是立体的、多维度的、相互联系的。怪不得语言学家发现如下的现象:英国人日常生活中采用 1500 个单词就可以满足日常几乎所有的需要,而我们中国人完成了初中毕业就应该学会 2500 个单词,但此水平以上的人很少能完成最基本的英语交流,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我们通常的原因,例如发音不标准或语法不正确的问题,更多的是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等方面的问题。日本人的英语发音是很有问题的,而且语法也不比我们中国人好,但是人家用英语交流时问题却很少,这一点真的值得我们反思。
我想,读者可能会猜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了:英国人能把有限的元素(即词汇、语法等等东西)开发得比较好,特别是一词多用,词语组合等等。我们中国人学习自己的母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想像,我们平常使用的汉语词汇量也是很有限的,汉字可能都超不过 1000 个,而且还可以表达出非常复杂的生活现象,我们之所以没有感到 “ 理屈词穷 ” 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 1 )我们要理解或表达的意思,非常容易地与有限的符号元素对应起来,包括把符号元素组合起来等等,而且还能在不至于引起混淆的前提下,实现一个符号代替很多的意思的做法。 2 )我们要理解和表达的内容体系与对方的体系非常一致,这样就能够达到 “ 心有灵犀一点通 ” 的效果。相反,如果你脑中的思路与意思与对方的有很大的差别,交流起来一定会很不容易,以至于无法交流,这种现象不仅见于英语学习,而且还常见于同事之间,家庭内部等等的母语交流之中。虽然在母语交流中,从语言能力表面上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非常可能的是,同样的语言符号在双方大脑中引起的语义、引起的联想、引起的推理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一些人,就是他们的态度会严重地影响他们对交流中语义的理解,如果他们高兴,他们就会从积极的角度理解你,反之,他们会消极地理解你,这些可以说是性情中人,或是感情用事的人。)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的学习包括符号的学习(即可以见到的书写形式、听说形式,这些都是可以直接通过感官能够感觉到的东西),以及你对这些东西的辩认、产出等等,是否清晰、正确、艺术等等,这就是第一层面的语言学习,叫做符号层面的学习。
第二个层面的学习就是语义了,也就是这此符号所表达的意思。语义不会因为你的发音好、字写得好而能理解得很好,在生活中我见过这样一位大学老师,他的汉语水平很高,讲课的汉语如同中央电台的播音员一样,但是他的课几乎没有学生通用听得懂,其原因就是他的内容是空洞的、所表达的意思是不明确的。
从某个语言的角度来讲,每个语言都有最基本的语义单元(即概念)、单元关系(即静态概念关系和动态概念关系,前者指词汇类别的关系,例如同义词关系、相关词间的关系等;后者指运用或使用中的关系,例如主谓宾的关系等)构成的。不同的语言语义体系间会有很大的不同,汉语中很多的概念与概念关系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相反也是如此,有一些方面是有差异的,还有一些是在引伸意方面有差异的 …… 总之,这个层面的学习难度比符号层面复杂得多,而且重要得多。在中国的教学中只有很少数的老师能够理解语言的学习主要是语义体系的学习,主要原因是语义只能感觉到,但是无法抓得到。
看了如下的例子后,我们就不难理解语义层面重要性的原因了。
中国北方人到了广东,用一年的时间就可能自如与广东人交流,从语言的表面上讲,广东话与东北话简直无法相容,但是在语义层面和文化层面,北方话与广东话非常相似,学习者只要把原有的语义层面迁移过来就可以了,把主要的功夫就是学广东话的发音就可以了。同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学韩语或日语就很容易,而学习英语就会很难。在我们的英语实际教学中,我们把重点放在符号层,而不是语义层,我想可能的结果就是空洞的语言能力,也无法与英国人交流,学生就会成为我刚才举例中提到的一位老师的那种人了。
语义层面与符号层面没有直接的关系的,这是语言学理论的一条最基本的道理,但是几乎所有的英语教师都会把语义与符号的对接理解得的非常简单,甚至还会以汉语的语义体系代替英语的语义体系,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叫做一种体系,英语应该有它自己的元素和规则,另一种体系的东西如果没有归顺到这个体系的话,它不仅会降低学习的效率,而且会破坏新体系的建立,把你的新体系建设得不合理,或者你根本无法形成新的体系。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内容,就是认知层面,包括你们的知识、经验、感受等等。这些东西的形成与语义层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通过语言(主要是语义)构建起认知,或者通过认知而抽象出来语义。这种相互转化作用是我们形成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任务教学理论的一个原因(虽然没有语言学家明确说出这个原理),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认知层与语义层对接的问题,在任务型教学中,符号层的质量并不是十分重要的。
二、 中国环境下英语学习方向错误
根据我们上述的分析,我们在身边可以看到太多的语言教与学的失败。对于失败者的解释大都是学习努力程度不够,或者把原因归结到老师不认真、没有语言环境等等。几乎没有人怀疑思路和方法上的问题,我一直坚持如下的做事思路:方向和策略在 80% 以上决定了结局的成功与失败。我最不赞成的观点就是 “ 细节决定成败 ” ,因为按照这种说法推理下去,我们应该多关注细节,每一件事都有无数细节。如果我们相信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应该关注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所有因素。我认为中国英语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是因为我们的思路与方向错误了。
A )语言学习初级阶段应该是以感知为主的,而不是以规则或讲解为主的,也就是说初级阶段的英语学习应该是广泛的接触语言。真实的感受会让学习者感到语言的真实性,而不是让学生通过假想的方式,从汉语推理英语,后一种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这会造成更多基于汉语式的英语学习。
另外,如果在初级阶段,加大规则或讲解的比重,就会加重英语的 “ 学习 ” 模式,而不是英语的 “ 习得 ” 模式,进而打造出没有人教自己就不会的学的学生。
B )中国人的教学中,总会坚持用 “ 典型 ” 的语境、精读、精看的方式学习英语,企图用 “ 以点带面 ” 的模式学习英语,但是到目前为止,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规则主要体现在符号层和部分的语义层,有一些规则是很明显的,更多的是规则不明显的。在语义的具体应用中,规则更多的是和认知层有密切联系,这属于个性化的内容,都需要大量体验才能学会的。 “ 典型 ” 语言的学习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来说是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光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不利于对感情色彩、语言的细微感受方面的学习。
C )目前中国的第二语言的教学大都采用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而不是把语言当成一种工具,即把重点放在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上或传载的信息上。对于中国人来说,把语言当工具的学习模式,很有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而且真的让中国人采用把工具当成工作的模式学教学与学,中国人也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不知道怎么做,第二个真的是这么做了,也不容易被接受 。
D )语言的能力可以分为直觉知识与能力、推理知识与能力、快速反应性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而真实的语言使用中,大多数都是快速反应性的能力。我们中国人的英语教学中,把快速的反应能力理解成简单的、机械的、单一的训练(包括让学生给几个选择的训练),而不是把语言当成工具的方式,以信息为中心的快速训练。
E )中国人过份重视单音的学习,而不注重整体的句子或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句子的学习。正确的语音学习是更应该是采用从大到小的学习,即先学句子,再学词,最后学的是单音。另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是,语言如果从语音为主的学习时,记忆的时间更为长久,而且语音的变化更为多样,我们便能够体会到更多的感情色彩与语音变化的关系。
F )中国人学英语总喜欢看到 “ 成绩 ” 的进步,但是 “ 成绩 ” 更多的是根据中国人自己出的所谓试题考出来的。如果有机会看到美国人对英语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时,你一定会认为中国人真的在曲解是英语能力。第二,我们没有把语言能力应考的东西全面地考出来,第三,我们考了太多的没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