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整理,把实际发言时不算太长的稿子弄长了,所以得写个摘要。)
老刘是一个搞英语教学与研究有些发疯的老头,又是一个充满孩子气的老头,这种执着和天真让老刘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语言观、教学观和表达风格。
这个讲稿是老刘即兴发言后自己回家整理的(没有秘书,所以只能自己写),主要的内容有:
1 )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操场,对于教师来讲,最终能有多少写在纸上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在参与这里的活动中成起来。
2 )做一切事情都是要有实力的,实力无需张扬。但是所有的实力需要机会才能实现其价值,抓住机会就是让与我们合作的人在2秒内发现的自己的几个特质。
3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内容基础上的最重要的部分,这里解读了教法有法无定法的道理。关于教学老刘分析了五个现象:合适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是不可以复制的;教得多与教细的区别;儿童学习英语采用图片只有兴趣意义,没有学习意义;教得多不等学得多,学得多不等于升化得多。
最后的内容是表达出老刘做英语的心愿。
各位老师好,
刚才几位组长把教研工作总结得很好,未来规划得也很好,在这些方面我也没有什么补充的了。下面我想与各位教师分享一下关于成长与教研方面的体会。
首先说一点,这是关于教研的意义或者价值的,说白了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做教研。我想教研从表面上看是大家在一起形成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最有意义的。而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讨论、争论、分析、思考。可能每个人在开始时都会认为别人是错的,没有道理的。经过争论,大都会发现自己错了,至少自己是不全面的。也许会发现我们所有的人都错了或是不全面的。我们这时实际上就是进步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认为,在教研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调整了自己,提升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就是知道自己到底的知识有多少,发现了自己就是找到自己的角色或地位,调整了自己就是改变自己的思路,提升了自己就是真的让自己更加完美。
一、关于一个人的实力
前几天听了一个小笑话,说的是什么都是无法掩饰的道理。例入爱情,如果你对某个人有爱意,你怎么都掩饰不住你的心动,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你是无知的,你越是想证明自己有知,你的努力反倒让别人看如你的无知。最后这个例子更有意思:如果你咳嗽,你是越憋着自己,越是控制不住咳嗽。这个道理不仅可以用在感情的方面,可以用在理性的事情上,还可以用在生理的反应上。
人的能力也是这样的,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不足的方面,无论你是张扬型的还是沉静型的,你的一切都会被周围人看得明明白白,虽然周围的人可能看不明白自己,但别人那是相当的清楚。中国人常说谦虚是美德,我认为谦虚只是一种小智慧,与德行没有直接关系,这是在留给别人不断挖掘你的长处的机会。无论你早让别人知道你的实力,还是晚知道你的实力,别人终究是要知道你的实力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切都是可以看明白的,有些高人的眼睛是具有穿透力的,所以虚夸自己是没有意义的——被高人看到你的能力,你就会被重用,被群众看到你的能力,你将会做领导。如果让别人对你抱有极大的期望后,再对你失望,其效果如同把一头猪捧到天上,因为不会飞,最后摔到地上,死得很更惨。
多年前听过一个关于牛顿的故事,他说如果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地球,牛顿就是说自己站在巨人肩膀的那个人,这回大家都想起来他了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具备实力,只要有最基本的一个小条件或机会,我们就能做出一件大事。我们如果真的有教好学生的本事,我们就不愁我不会有名气,只要有一点点机会就可以。而且我还认为,如果我们真的有实力,就不怕从底层做起,就不怕从零做起。如果相信自己是一颗优良的种子,无论上帝把你埋到哪里,你永远会比别人长得高一些。
每个人一生中绝对不会一次机会都没有,只要有一次机会,我们的能力就会得到展示,于是我们就会有更大的舞台。假如只给我们2秒钟的时间登上舞台,我们就应该有足够的信心让给我们2秒钟机会的人想信我们大有作为,想信我们一定是天底下最好的老师。
为了让别人更快地发现我们,做为一名老师,我们至少应该有3到4项可见的能力,让我们的家长、学生或者是领导,一眼就能看到这几个特质,这一眼就相当于这2秒的时间,例如你的眼神、表情、语气、衣着、举止是不是像一个理想的教师,你的语言、观点、思路是不是像一个很好的老师,等等。也就这2秒钟,非常可能就决定了我们能否启动一个大的工作,也许是我们终生最伟大的工作。
非常有可能,在大家走向校区的那一瞬间,或者你可能要做一个很短的试讲或说课,时间可能只有几秒,或者更长一些,也许就10分钟或20分钟,各位将拿出什么,去展示给我们的客户,让他们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对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期望或者是信心?这是很非常重要的,因为上述的两个指标决定着我们能否形成合作。他们凭什么得出这样的评价或信心?就是我们身上在在头2秒中体现出来的某种特质。
我们大家当然知道,一个人的真正实力是最重要的,我也非常同意路遥识马力的说法。但对于我们这些新老师来说,这头三板斧真的是很重要。请大家认真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头三板斧的实力还有很多的不足。如果说头三板斧都没有砍好,可能你今后的所有斧子都不太可能砍好。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头2秒钟后,才可能有机会做好接下来的10或20分钟。
如果你已经光荣地走上了教学的岗位,那么我们一定要不停地问自己:我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或特色没有?例如你在某一方面的内容上或教某一类学生时总会比其人技高一筹,那么你就会拥有最稳定的生源——具有特色的实力是最强大的实力。我知道长春的每个年级在校生约有10万多人,如果你能满足百分之0.1的学生的特殊需求时,你就拥有100个同一年级的学生,这个数量你是教不过来的。
二、关于英语的教法
今天我不想多说教师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水平的重要性,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一贯坚持教学内容比教法重要,如果你的内容都是不正确的,或是不标准的,你就没脸教书了,如果你真的能让学生学会,怕是你害人更深。
我主要说一下教学模式的问题,小学英语的教学特点是学习的过程最重要,所教授的内容很少,但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需要非常复杂、而且长期的过程;初中的特点是把每个点落得扎实,有的是需要死背的、有的是需要理解的,有的是需要反复训练的等;高中的特点是要学习很多细腻的小点,并在这些小点间建立起层次和关系,杂乱无章的东西无法形成长久的记忆。有人问我,你怎么能记住这么多的小细节呢?我的回答是这样的,用功努力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我把英语的细腻的知识点杂乱塞到我的脑子里,我可能不仅记不住,记不长久,而且用起来也会不灵活,前言不搭后语。中国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我想这两句话从学习学的角度讲就是积累与整理的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把小学比喻成一棵刚刚出土的小苗,急是万万不行的,也可以比做刚刚燃起的小火苗,不给它扇风它可能会灭,扇多了也可能会灭,这就是小学的教学艺术——度的把握、时间的把握,量的把握都是最重要的。
初中的学习很像是正在生长中的植物,它的生命力很强,这时我们必须给学生很大的压力,同时给它很多的营养,于是它就会很快的成长,这个阶段也正像这个阶段的生理成长一样,迫切地形成所有的器官,也许这些器官间并不十分协调。英语也是一样,大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大的方向如果没有建立好,小点多了就是垃圾,而且英语学习不再会有潜力。
高中的学习很像结果期的植物,要把学会的知识结晶起来,就是把积累起的小点,融会贯通起来,这才是真正学习目。虽然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背下很多的单词,但是背单词绝不是这个阶段的本质。换一句说,学生必须透过这些单词、句子、语法等等这些需要积累的内容,看到更深层的规则,形成语感,即把语言的小知识点,规则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包括下意训的思考方式),这就是知识的结晶。
从小学到高中的英语教学的教法中,大多数教师都会犯如下的毛病:
在小学阶段,讲太多的东西,包括内容太多、讲解或说理的东西太多,还要死背什么汉语的顺口溜学英语,我看把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多背几个典型的英语句子上比什么都有用。搞这太多没有价值、不能消化的东西,结果反倒没有时间去做英语的句子的训练和应用。教师常常会引导孩子从很小就要学习英语的句子分析道理,结果是听不懂英国人的句子,更造不出像样的英语句子。
在初中阶段,不能把语言的重点进行分类,一股脑地讲,讲,讲。很多老师总强调自己讲得好,我不否认讲得好是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初中英语学习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是需要讲解的,有的内容是需要死背的,有的内容是需要训练的,有的内容是需要在语篇内体味的……,讲顶多能解决30%的问题,一味地讲就是在扼杀其他的能力的形成。
在高中阶段,讲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能是课堂中90%以上的教学活动。但是讲解不应该是老师把自己知识向学生灌输,而是要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盘活原用的知识体系。高中的教学大都是通过阅读的教学形式完成的,但是教学的活动绝对不是以死背单词、句子或课文(这是学生自己的工作,你可以去要求他们),教学的活动应该通过师生的互动,形成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下意识能力,如果此时的学生还达不到这种能力,教师就应该降低难度,把初中的教学法搬到这里进行,万不可死教条教学。
下面我与大家分享几个教学现象和反思:
1 )没有最好的教学,只有最合适的教学。学生的差别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才要搞一对一教学。很多人问我学生之间的差别有多大?我的回答是相当地大,大到有人一年就能把英语学得很好,有的人学了十年还是看不懂最基本的英语。这种差别分解开来,体现在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敏感性、不同的学习动力……等等。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而且也不要认为不同的老师去教同一个同学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师生双方是需要磨合的,真是教学有法无定法了。
2 )课堂上的具体教学方法是不可复制的,这一点刚才已经说到了。维一不变的是你的语言能力,你对语言本身的认识,还有语言的学习基本规律。这两个方面是一个英语老师的硬实力。如果你这两方面功夫过硬,你教什么教材或教什么学生,你的适应能力就会很快。大家都在备课,说是吃透教材,实际的意义是你在以教材为媒介在提高你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在理解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3 )关于教得多与教得细的问题。关于教得多的问题,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例如你说讲dog这个词,你把它的n个词义都弄出来讲,n个用法都弄出来讲,甚至还要把它的词源、文化背景都弄出来讲,这就是讲得多的意思。讲得细,就是把上述选定的每一个点进一步细化,例如学生怎样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你要进行哪些练习,在练习中学会需要哪些指导,或者可能存在哪些问题等等。很多人认为上课讲得多就表现出老师的能力,我看讲得细才是老师的真本事,因为细体现出你对学习过程和语言深层的把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教扎实。能把知识教得细才是老师的真功夫,而不是教得很多。能教细的老师一定是吃透了英语和学习的心理过程。
4 )儿童学习中形象思维很重要,很多人认为通过图片或实物学英语单词就是在利用孩子的形象思维学习单词,并且认为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是极大的错误。语言的学习在初期阶段的学习是符号的学习,包括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如果你能把这些符号形象化,他们就能加快对词语的记忆,例如bottle这个词,如果想帮助孩子的学习,你可以说内蒙古有个地区叫包头,那里盛产瓶子,这才是真正的形象记忆,这叫声音形象联想记忆。如果你要教孩子学习frog这个词,你可以让他仔细听青蛙的叫声,他会发现青蛙的叫声很象frog,这才是形象记忆。英语的拼写并不像汉语书写那样复杂,一般来讲记住发音,单词的拼写不会成为大的问题,这里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你非得拿来一个真正的瓶子或瓶子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学习bottle这个词,孩子不可能形成联想,这对记忆这个单词没有直接意义,而且还会曾加记忆的负担,分散对学习关注点的关注程度。
语言完成初级的学习后马上就会涉及到英语的概念和逻辑的学习,例如学习与汉语词义没有差异或基本相同的词语时,与实物或图片也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这些概念或逻辑在汉语中早已经形成,所有的孩子都会自然而然地把汉语的词义迁移到英语词义中。
如果学习与汉语有一定差异的词汇时,你的图片或实物如果能提示上述的差别可能是有意义的。但是我发现,我们的大多数老师怕是自己还没有想明白英汉两种语言间的在哪些方面有这种差别。
对于我的这种批评,很多人会站出来说,他们搞的是直接法教学。坚持说,用实物可能是有用的,因为他们要建立直接的英语与实物联系。这是非常可笑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我们的学生,大都是汉语的水平远远超过了英语的水平,即使你在搞这种直接联系,孩子也会用汉语的体系迁移过来的,这简直就是画蛇添足。第二,在中国大陆的环境中,没有英语直接使用的语境,你的这一切努力是图劳的。
那么,为什么这种所谓的图片或实物在课程上大受欢迎呢?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很有趣。因为有了这些图片,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找到了“载体”(是热闹的载体,不是语言学习的载体),他们不会把语言教细,所以用这些热闹填充了教学的时间。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教会学生英语的话,你就应该减少这种“有趣无实”的活动。有趣的东西过多时,学生只能记住你的课堂“快乐”,而学不会英语,因为你的有趣与学习英语没有必然的关系。
5 )教得多不得于学得多,学得多不等于升华得多。教是老师给学生提供知识,帮助他们把这些知识吞下去。学生能学会多少、吸收多少与你提供的内容、方式、学生的关注点、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等等有关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学生能够吸收多少。教得多与吸收得多没有必然的关系。非常可能的是教得不多,但吸收得可能更多。
升华是指学会的东西不只是一般的知识,而是知识的再加工,就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并能发现更深层的道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后者正是我们教学最希望得到的效果,因为这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能独立解决一些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多学得更多呢?那就是按照学生的接受的方式、难度梯度、学习节奏,向他呈现知识,并且时刻有反馈,有调整。绝对不能按照老师自己的想法或思路向学生灌输,这就是我一直主张的支撑式教学。怎么样能让学生的知识升华呢?那就是给学生以点拨,引导他看到规律、看到本质。升华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引导学生从更高、更广、更深的角度看待所占有的知识,从而发现其中的相互关系、相同或相异的特点。
能让学生学得多的老师很多,但是能让学升华的老师很少,因为这样的老师必须自己具备升华的能力,而且要理解孩子的思想。
三、结尾
刚才讲了好多的大道理,可能大家不一定能完全的理解,因为我的脑袋是抽象型的,我想我们相处的时间会很长,通过交流大家会慢慢地理解我,我也会慢慢地理解大家。与大家相比,我的年龄已经算作长辈了,与各位的父母可能年龄相仿,而且我已经退休,没有政治追求,也没有太大的经济追求。我只所以如此挣扎着做这些东西,是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做与外语有关的工作,并且从中得到很多的乐趣。这在很多人的眼里看来,我可能是傻子,或者说我可能另有所图。我跟大家说,我既不傻,也没有别的目的,我就是图个乐呵——一种做外语的快乐,我是最幸福的人。据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调查统计,世界上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人才可能把自己的快乐与工作统一起来,我就是这种情况。
我真心的想把我知道的东西告诉大家,与大家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更多的教学实际情况,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更具体的认识。
我常与很多年轻人提到我的想法:如果把大家比喻成小树的话,我愿做一个提着小桶给小树浇水的人,我没有太多的奢求,只是盼望着有一天我老了,这些小树都变成大树,我可能会在这些大树下乘凉或者躲雨。当我坐在你们身边时,从你们这些生机盎然枝叶中找到自己年轻时的朝气,共鸣着我曾经有过的苦恼与快乐,一起回味着自己一直追求的梦想,看到春夏秋冬、世间万物的合谐与关联。
谢谢大家!